忠民艺轩>艺海文心>散文乎?杂文乎?

松阳名人

郑忠民  整理

    

    松阳地处浙西南山区,具有1800多年的悠久历史。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,历代名人辈出、群星璀灿。为挖掘开发历史名人文化,加快推进文化大县建设,2005年底松阳县政协组织了“松阳十大历史名人”评选活动,最终张玉娘、叶法善等十人榜上有名。后制作了“松阳十大历史名人”雕塑,矗立于县城江滨公园内,让这些全县人民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再现风貌。

    一、张玉娘

    张玉娘(1250-1276),字若琼,号一贞居士,松阳县西屏镇人。出身于仕宦之家,自幼聪慧,文才出众,尤擅诗词,时人以汉班昭比之。与李清照、朱淑真、吴淑姬并称为宋代四大女词人。其遗稿《兰雪集》被著录于《四库全书》别集类存目。

    然张玉娘才丰而运蹇,有情人难成眷属,未婚先逝,事追“梁祝”。元代,《兰雪集》传入京师。学士虞伯生、欧阳元读其《山之高》诗,不禁赞叹:“可与国风《草虫》并称,岂妇人女子之所能及耶!”清顺治年间,剧作家孟称舜将其事迹撰为传奇《贞文记》,与《西厢记》、《牡丹亭》、《娇红记》并称四美。

    张玉娘生活在南宋即将亡国之时。她虽身在深闺,却心驰千里,关心战乱年代国家和百姓的命运。《兰雪集》中既有清新自然、感人至深的爱情诗,又有气势磅礴、壮怀激烈的豪放诗,表现出她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。

    二、叶法善

    叶法善(616-720),字道元,松阳县古市镇人。其曾祖父道兴、祖父国重、父亲慧明三代皆为道士。叶法善自小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,深刻领会了道教的精义。

    唐显庆年间,信奉道教的唐高宗闻听法善名声,遂诏他入宫,奉为法师。高宗曾下令广召天下方术之士,准备合炼金丹,以求长生不老。法善深知金丹含有毒素,对身体无益,于是竭力劝谏。高宗接受其意见,并命他裁办此事。法善遂遣退了90余人,合炼金丹之事就此停止。叶法善自高宗、武则天、中宗、睿宗历时50年,始终未曾失掉皇帝的尊宠。玄宗执政后,更加信任叶法善,称他“有冥助之力”。唐先天二年(713年),拜其为鸿胪卿,后又封越国公。但法善不为爵位尊贵所动,仍愿为道士,奏请在故乡古市卯山修建道观。玄宗准奏,并赐名“淳和仙府”。

    开元八年(720年),叶法善老死在长安景龙观,享年104岁。唐玄宗为此专门作了《叶道元尊师碑记》悼念他。

    三、叶梦得

    叶梦得(公元1097年前后),字少温,北宋绍圣丁丑进士。因善断狱,勤于政务,屡受提掇,官至尚书、左丞相。才思敏捷,文词干略。词风近似东坡,豪放浑厚。著有文集《金石考类》、《易书春秋传》、《春秋献并考》及词集《健康集》、《石林诗话》、《石林词》等。

    四、沈晦

    沈晦(公元1124年前后),字元用,北宋宣和六年状元。廷队之时,才冠全场,获徽宗亲笔赠诗相勉。建炎三年,调处州知府。因深恋松阳田园美景,遂安居于此。擅长诗词,精通散文,遍游松阳名川,留下诸多歌咏之作。《初至松阳》诗中“西归道路塞,南去交流疏。唯此桃花源,四塞无他虞”一句尽达其爱乡之情。

    五、王景

    王景(1337-1412),字景彰,号常斋,元末明初松阳县人。少时便聪敏异常,博览群书。其文高深雄健,深得古人之风,当时被誉为“上继屈宋,下并班马”。有《玉堂稿》、《南诏稿》传世。

    明洪武四年(1371年)考中举人,被授予怀远教谕。当时天下初定,学校待兴。王景与县学诸生员兴建学宫,讲授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,学生多有成就。不久,王景应诏入朝,拟《藩王朝观仪》、作《京城钟鼓楼记》,明太祖皆亲自批阅。后升任开州知府,奖励农桑,均免徭役,执政公正严明,百姓安居乐业。由于政绩显著,又被提拔为山西右参政。勤政爱民,革清吏弊,却因触犯权贵被贬至云南临安。虽生活困顿,箪瓢屡空,但他并不介意,每天读经史书籍自娱自乐。

    明成祖继位后,王景被重新召回京城,任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,掌管朝廷诏书拟写、重大活动记录等事务。当时朝廷“诏敕皆出于景”。王景还担任《永乐大典》和《太高祖皇帝实录》总编。

    六、詹雨、詹宝兄弟

    詹雨(1438-1508),字天泽,号素履,松阳县西屏镇人。早年丧父,家境贫寒,自幼勤劳刻苦,英敏好学。明成化元年(1465年)乡试中榜,次年考中进士。初担任兵部主事。他严振军纪,肃清亲军宿弊。因与太监汪直发生矛盾,被外派到江西建昌担任太守。任期内减轻赋役和刑罚,深受百姓称道。后到韶州担任太守,打击豪强,平息民怨。被提拔为广东左参政,督管粮食储备之事。没多久辞官回乡,修礼讲学,教导后人,著有《素履堂集》。

    其弟詹宝(1446-1518),在兄长詹雨的教导下,学业有成。明弘治九年(1496年)考中进士,授新昌县令之职。因才能出众,朝廷欲将其召入京城为官,但他留恋山水,坚决推辞不赴。后辞官归乡,隐居养性,著有《静斋集》。弘治九年,当地立兄弟进士牌坊,以褒奖詹氏兄弟。

    七、高焕然

    高焕然(1861-1934),字昕斋,号鲁才,松阳县象溪镇象溪村人。幼年尊师好学,博览群书。清光绪三年(1877年)考中贡生头名,十一年(1885年)考中乡试,二十四年(1898年)考中进士,先后出任广东长宁、灵山知县。因性格耿直,得罪上司,被免官职。高焕然并未因此消沉,反而勉励自己:“官可不做,人不可不为。”

    此后,他游历广东、广西诸省和南洋诸国,大大开阔了眼界。回国后,协助商务大臣张振熏创办学堂,开辟东关码头,巩固与越南的边防。建功复职后,任钦州直隶州知州。任内总揽管务,督带新军,访疾问苦,考察地方利弊。宣统三年(1911年)夏任钦州知府。上任不久,暴发了武昌起义,清政府被推翻,于是他回到家乡象溪居住。

    返乡后,他极力劝读。民国二年(1913年),与族兄创办象溪初级小学。民国十四年(1925年),受当地贤士大夫们的推举,担任《松阳县志》总编。

    八、刘德怀

    刘德怀(1873-1930),字钟玉,松阳县赤寿乡界首村人。清光绪二十九年(1903年)东渡日本,入明治大学研习教育,是松阳第一位留学生。在日留学期间参加了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同盟会。学成回国后,提倡实业,兴办教育。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创办震东女子两等小学堂,开处州女子教育之先河。后参与王金发等筹划发动的浙东起义,参加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斗争,是松阳辛亥革命元老。1911年处州光复后,任处州军政分府民政局长。民国五年(1916年)任县视学,民国七年(1918年)任县学务委员,为倡导松阳新学不遗余力。

    九、陈凤生

    陈凤生(1902-1935),又名子荣,松阳县安民乡安岱后村人。年轻时曾在杭州、上海经营药材生意,1929年返乡。因受闽北农民暴动的影响,逐步倾向革命,并在松、遂、龙三县边境建立以贫苦农民为基础的“青帮”组织。

    19355月,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到达浙西南。陈凤生主动迎接红军进驻安岱后村,并提出参加红军和共产党。同年6月,他被任命为松、遂、龙游击队总指挥。722日,玉岩区苏维埃政府成立,他担任区政府主席,后又任中共玉岩区委书记。在他的带领下,浙西南革命斗争开展得如火如荼。9月开始,国民党当局调集7万余人,疯狂围剿浙西南革命根据地。919日,陈凤生率游击队配合红军进行顽强抵抗,后弹尽粮绝,被迫分散活动。敌人为抓获陈凤生,对陈的亲属和邻居进行迫害。为不连累乡亲,陈凤生毅然主动现身,并慷慨陈词:“一人做事一人当。我为民族解放,穷人翻身,死而无憾。陈凤生在此!”

    陈凤生被捕后,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,视死如归,始终不泄漏党的机密,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。19351222日,他英勇就义,年仅33岁。

    十、祝更生

    祝更生(1907-1993),浙江诸暨人。追求进步,支持革命,曾在任诸暨县长时组织过起义,但未成功。1948年秋,祝更生调任松阳县长。为吸取诸暨起义失败的教训,他更周密地准备松阳起义。一方面与中共四明山浙东临时工委取得联系,请求支援;另一方面,把国民党松阳县的军、警、粮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,为起义奠定基础。

    1949312日,祝更生召开紧急会议,在会上痛述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,号召大家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,高举义旗,参加革命,打倒蒋介石,解放全中国。他的慷慨陈词,得到全体与会人员的热烈拥护。当晚午夜,祝更生率起义人员到城郊迎接解放军进入松阳县城。

    313日,中共党代表卜明庄严宣告松阳解放,并宣布卜明任第五行政区(即金华、丽水地区)专员,祝更生任副专员兼松阳县长,成立松阳县民主政府。315日,祝更生通电全国,宣布松阳起义,起义人员参加解放军。

    19938月,祝更生在杭州病逝。根据他的生前遗愿,骨灰撒在松阳的大地上。

(作于2007/07/1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