忠民艺轩>影苑丛谈>影事随感

远离比赛

郑忠民

  

    我发现,我离摄影比赛越来越远了。

    记得喜欢上摄影的头几年,我热衷于参赛,并获过不少奖。而近几年,投出去的参赛作品大多石沉大海,就是偶尔获奖,只是入选而已。获奖率越来越低,导致参赛的兴致越来越淡。难道玩摄影十年,我的欣赏水平和创作能力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啦?

    那时,像其他摄影爱好者一样,我乐于在创作中搞些“动作”,比如摆拍、PS什么的,把作品做得美轮美奂,视觉冲击力极强,很能吸引评委眼光。大家都这么做,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。慢慢地,我对这种唯美而空洞的作品产生了视觉疲劳,进而深恶痛绝之。一朝顿悟,转向记录,拍摄的作品越发平实朴素,后期也不再挖空心思去“闹腾”了,画面的真实感和信息量成为我的追求目标。显然,这不是影赛所欢迎的作品类型,难以获奖也在情理之中。

    而今不少影赛(特别是地方影赛)的获奖作品均有以下“特色”:

    摆拍过度

    我不摆拍,但并不完全否定摆拍。关键要看摄影作品的类型、用途,以及摆拍中“度”的把握。摆拍要源于生活、高于生活,但不能脱离实际,凭空捏造。生活中本没有的场景,硬要摆之导之,就背离了摄影的记录本质,这样的影像还有什么意义?奇怪的是,那些明显违反生活常理的摆拍作品往往能在影赛中摘金夺银。

    在众多摆拍手法中,点烟造雾的利用率很高。这种从影视剧拍摄中借鉴过来的创作手段,被摄影人发扬光大,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作品的拍摄中,涵盖风光、小品、植物、花卉、民俗、风情、人像、广告等等。烟雾不但能简化背景,突出主体,还能营造光影和梦幻效果,使用得当的话,会给作品增色不少。但如果不分场合,过度滥用,则会脱离生活真实。比如社会生活、民俗风情摄影就不适合添加烟雾——人们怎么可能生活在那么呛鼻的烟雾中呢?

    滥用PS

    在专题影赛和地方影赛中多规定:“不得改变原始影像,对作品的调整只限于修改作品的微小瑕疵。”但评选出来的作品仍有不少能分辨出明显的PS痕迹,因此取消获奖资格的作品也不在少数。就是允许PS创意的影赛作品,也能发现不少破绽,比如不符合镜头成像和透视原理,光线方向不一致等。

    摆拍、PS的作品多了,人们开始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获奖作品。于是,关于影赛获奖作品真假的争论此起彼伏,关于“原始影像PK非原始影像公平吗”的讨论并没结束。

    画质粗糙

    比如作品的色彩饱和度过高,粗看画面艳丽,细看色彩溢出,细节丢失;偏色严重,色调怪异;反差过大,高光溢出,暗部也毫无细节,等等。基本的摄影技术不过关,连起码的曝光和影调控制都成问题,这样的作品还能获奖?还有的作品简单地压暗四周或者背景来突出主体,也很受评委青睐。

    跟风雷同

    这可分为三种情况:一是同一作者的同一或同类作品屡次获奖,这儿披金那儿挂银;二是不同作者的雷同作品接连获奖,其相似度惊人,有的是多人在同一现场扎堆拍摄的作品,有的则是模仿高奖作品拍摄的跟风之作;三是同一比赛也常有雷同的获奖作品出现。另外,不少影赛的高奖作品和入选作品分不出档次,平淡无奇的作品也能获得大奖,而入选作品中却不乏佳作,让人摸不着头脑。

    近日翻看一影赛的获奖作品集,发现几十幅等级奖作品,自己比较欣赏和喜欢的只有七八幅,还不到总数的五分之一。看来,我的摄影观念真的是严重落后了!

    我们不可强求所有影赛都办成国展、国际影展那样的高级别和高标准。专题影赛和地方影赛在规模、影响和权威性上均不如大型影赛,但其对影友创作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,故对小型影赛的组织和评选仍不能马虎从事,否则难以评选出真正优秀的作品。但基层影赛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(这些仅仅是表面现象),甚至可以用“混乱”来形容。某地先后举办面向全国征稿的四个影赛,大奖作者竟然是同一人!?

    我不知道,诸多的影赛问题到底是谁造成的,是主办方,评委会,还是参赛者?还是摄影界的功利性、浮躁风所致?或者与摄影的群众性和普及化有关(很多职业摄影师是很少或从不参赛的)?不时传闻的评选黑幕是否属实?谁去监督评委的评选工作?

    作为一个普通的摄影爱好者,我无力改变什么。我所能做的,只能是:远离比赛,专心拍片,走自己的路,让别人折腾去吧!

2009/09/15写,发表于2009/10/07《人民摄影》报第1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