忠民艺轩>影苑丛谈>影事随感

骑墙与翻墙

郑忠民

  

    摄影道路千万条,我该选择哪一条?这是令很多摄影人纠结和困惑的问题。

    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各种摄影分类的科学性。就日常通俗的类别来看,主要是商业摄影、报道摄影、纪实摄影、艺术摄影等,还有先锋摄影、新锐摄影、观念摄影、创意摄影、当代摄影等。其中商业摄影、报道摄影这样的实用摄影主要由专职的摄影师(如商业摄影师、摄影记者)来做,普通摄影人涉足不多,摄影群体最大的还是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(这里的艺术摄影不是与实用摄影相对的概念,而是指主要体现审美价值的摄影类别,在日常的语境中往往等同于唯美的沙龙摄影)。本来各类别的摄影人各干各的,互不干涉,倒也无事。可偏偏流行风向标不断变化,搅得摄影界风生水起,就会使得一部分摄影人纠结起来。

    比如,本来拍着纪实,已小有成绩,挺好的嘛,忽然“打龙”风骤起,影友见面必谈“艺术”,感觉自己都要插不上嘴了。那怎么办?有两种常见的典型做法:“骑墙”与“翻墙”。骑墙者,总觉得自己拍的纪实片子不够艺术,于是想方设法增加其艺术性,增色彩,添光影,加烟雾,甚至使用PS技术修掉垃圾、电线等杂物,或者增加不应有的画面元素,让片子靓丽起来。纪实和艺术,本来具有不同的语言和评价体系,把两者简单地嫁接在一起,往往会因“美”害“真”,搞得不伦不类。既要纪实,又要艺术,想法是美好的,最终的结果却是两边都不讨好。翻墙者,认为纪实和艺术之间隔着一堵墙,泾渭分明,不可相融,既然纪实不流行了,索性翻墙到隔壁的艺术圈里去混吧。本来纪实是自己所擅长的,一下子到了艺术那头,却施展不开手脚,到头来还是两头不讨好,混得不怎么样。

    反之亦然。一位摄影家长期从事艺术摄影,面对突然刮起的纪实风,匆忙表明自己的创作一直是“画意地记录生活,也是纪实摄影”,这就是“骑墙”的典型表现。还有一位摄影家举办个展,一半展示自己多年来的艺术摄影代表作,另一半硬生生加入在国内外街拍的作品,自以为已得纪实之门道,实现完美转型了,却让业界人士看得直摇头,这就是“翻墙”的代表现象。

    一直骑墙和连续翻墙的摄影师也大有人在。“纪实”“艺术”过后,“观念”赶来,于是给自己的纪实摄影强加上观念性,实为生硬的图解;“新锐”袭来,那就加上故弄玄虚的噱头和语焉不详的阐释,让别人看不懂才是王道;“古典工艺”回归,马上用湿版拍纪实;“大画幅”之风刮起,立即去拍纪实“大片”搞纪实“大展”,这是一直骑墙。连续翻墙跟一直骑墙有相同的地方,都是跟着潮流走,其不同之处在于,骑墙者还守着原来的阵地,只是随着潮流增加或者改变作品的外在形式而已,而翻墙者则是想完全丢掉原来的东西,走入全新的创作领域,看起来更牛呢。

    一日与朋友聊天,发现国内好多一线摄影师的创作是“跳跃式”的,基本上是从最初的报道、纪实类摄影,一下子跳到一般人看不懂的新锐、当代摄影,成名的几个系列作品之间看不出有什么关联,也就难以明白其创作思路和脉络到底是怎样的。而反观国外的一线摄影师,多有各自擅长的拍摄主题和表现形式,也有风格多变的,就算托马斯·鲁夫(Thomas Ruff)这样创作非常丰富多元的摄影家,也是有清晰的思想和路径可寻。

    不管是国内,还是国外,都有长久甚至一辈子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,维持自己的影像风格的摄影师,也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创作道路,探索影像更多可能性的摄影师。具体到个人创作,如何选择会变成一个艰难的过程。人无完人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,也有自己的不足,不可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。不要被流行的概念、类别、风格、流派所左右,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,客观评估自己的创作优势和劣势,准确判断影像艺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,从而找准自己的定位,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道路。如此,不管摄坛风云变幻,我自巍然不动,静心做好属于自己的“影像库”。影像库里作品的主题和形式可以丰富多彩,它们都是以根为本,从主干上自然生发出来的,最终长成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,风姿绰约又稳固牢靠。
    奋力骑墙和努力翻墙,其结果总不是那么美好。骑墙者,要下来走一走,看一看,得其道而行之。翻墙者,则要找到通往更高艺术境界的途径,开门而入,登堂入室为好。

(2019/8/2写,发表于2019/08/28《人民摄影》报第15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