忠民艺轩>影苑丛谈>摄影访谈

这一方水土——松阳本土摄影展策展人访谈

毛小芳

    

    2012123日,壬辰年春节。“这一方水土——松阳本土摄影展”在浙江省松阳县博物馆隆重开幕。此次展览,集合了松阳摄影人的200幅(组)摄影作品,分为“自然生态”、“历史沉积”、“乡土民情”三个单元,每个单元下设若干个小类。展览采用比较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, 以文献摄影的视角,结构性地对松阳境内的人文生态作出丰富的视觉描述,全方位、多层次地展现松阳的乡土文化。除现场展览外,这个展览还在腾讯图片、浙江摄影网、丽水摄影网进行网络展示。

    日前,笔者采访了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叶高兴和郑忠民。

 

    【相关链接

    这一方水土——松阳本土摄影展

    这一方水土——松阳本土摄影展花絮

 

    【采访人介绍

    毛小芳,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。

 

    策展人介绍

    叶高兴,1962年出生,浙江省松阳县人。1988年开始摄影,擅长纪实题材的拍摄。作品《山村单杆》、《跳橡皮筋》被广东美术馆收藏。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、松阳县摄影协会副主席。

    郑忠民,1972年出生,浙江省松阳县人。1994年学会照相,2000年开始摄影,2007年转向纪实。曾被评为2011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优秀摄影师。现为高级摄影技师、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、松阳县摄影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。

    叶高兴、郑忠民的作品多次在国内、国际摄影展赛中获奖、入选,摄影作品和文章在专业摄影媒体发表,并多次举办个展和联展,《土地·岁月·人民》之《村落》、《百工》赴美国三个城市巡展。2010-2011年一起参加丽水摄影研修班学习,并赴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进修摄影。   

 

    问:首先,祝贺《这一方水土——松阳本土摄影展》成功举办。作为策展人,你们是怎么想到要搞这么一个展览的?

    郑忠民:谢谢!2011年,刘树勇老师策展了《土地·岁月·人民——丽水纪实摄影展览》,其中包括我和高兴的两个单元,分别是《百工》和《村落》。这个展览曾赴美国三个城市巡展,11月份,又在丽水摄影节上亮相。我们知道,早在2010年,刘树勇老师就策划过《影像方志——陕西省古交市地理景观与人文遗存的影像调查》主题摄影展。从这两个展览得到启发,我们就想,是不是可以利用松阳本土的影像资源,搞一个类似的大型文献摄影展览?

    叶高兴:我认为,2008年松阳摄影人有组织、有计划地开展拍村活动是松阳摄影的一次标志性转型,这个摄影活动从根本上脱离了以往以沙龙摄影为重心的丽水风格。在此前后,松阳还出现了以科普方式拍摄野鸟的宋世和等人,以纪实方式拍摄松阳老街居民生活的郑忠民,这样就使松阳摄影真正走向多元化。2009年由卢朝升策展,松阳摄影人参与的《根·本》影展在丽水摄影节上展出,那是松阳文献摄影的首次亮相。我一直在想,如果有机会,可以再组织一次展览,较全面地展示松阳乡村的文献性影像。2011年丽水摄影节后,松阳县博物馆馆长王永球告诉我,他们有在春节期间搞一个摄影展的想法,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,我立即把我原有的想法和她交流,得到了她的认可。于是,我就先拟了一个影展总体策划提纲,在征得博物馆基本同意后,招集了10余位松阳本土摄影人进行了座谈和探讨,大家对策划提纲进行了丰富和完善,并确定了大体分工和时间安排。

 

    问:那么,你们的定位一开始就是想搞一个文献摄影展览?

    叶高兴:对。文献摄影的主要功用是记录我们的自然生态、历史遗存、生产生活、社会变革等,起到影像资料和文献档案的作用。通过这个展览,我们想告诉人们,祖先留给我们一些什么东西;告诉城里人,村里人是怎么生活的;告诉后人,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怎样的。

 

    问:除了展示松阳本土的文献影像外,这个展览还有什么意义或者诉求?

    郑忠民:我们想告诉更多的摄影人,摄影具有的社会功用性及其无限可能性。摄影是一种工具和手段。就像我们可以用笔来写文件报道、诗歌散文、小说故事、评论杂文一样,我们可以通过摄影来怡情养性、休闲娱乐,来传播信息、讲述故事,来反映问题、促进变革。每个人玩摄影的方向和方式都会有所不同。我们希望,松阳的摄影是多元化的,而且不管是什么样的摄影样式,都需关注本土的东西,那样才是有生命力的。

 

    问:既然是文献摄影展览,你们介绍一下松阳文献摄影的情况吧。

    叶高兴:上个世纪下半叶,松阳的一些老摄影人陆续拍摄了不少珍贵的本土影像,但多为日常随意性的扫描,未形成自觉而有计划的行动。新世纪以来,受国内纪实观念的影响,松阳摄影人开始探索纪实摄影,逐渐突破了较为单一的艺术摄影格局,在这个过程中,零散记录了不少影像文献。2007年后,部分摄影人开始探索较为系统的拍村、拍城、拍鸟等,特别是2008年有组织、有计划地开展拍村活动,使松阳的文献摄影真正从自发行为转向自觉行动。松阳群体有意识地在文献摄影方面进行探索,体现了他们对摄影的追求高度和历史担当。这次展览,可以算是松阳文献摄影的阶段性总结。

 

    问:你们多次提到2008年开始组织的拍村活动,能介绍一下具体做法吗?

    叶高兴:我们的做法是,将参与的十余位影友划分为三个小组,每组三五人。同时将全县20个乡镇划分为三个片区,每组负责其中一个片区内各乡镇村庄的拍摄。每个村子的拍摄都有“规定动作”和“自选动作”,“规定动作”包括拍摄村貌、水口、寺庙、祠堂、古宅、村两委办公楼等,同时还要采访村民,了解建村历史、人口组成、村民主要收入来源、特色产业等。完成“规定动作”后,组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好“自选动作”,比如拍摄村民的生产、生活、器用等。

    郑忠民:我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拍摄的,全县401个行政村,目前已经完成了300多个村庄的拍摄。拍村活动中,我们保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。随着下山脱贫、旧村改造进程的加快,农村中不少原有的场景或者生产、生活方式已经改变或者消失,庆幸的是我们有了影像记录。然而,由于是业余拍摄,我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,大家工作忙时,拍摄活动又往往会处于停滞状态,所以我们的拍摄完全无法跟上农村快速的发展变化,留下了许多影像记录的遗憾。

    当然,并不是说已经拍摄过的村庄就不需要再次拍摄了。农村的发展变化是持续不断的,是值得我们长期关注的拍摄题材。

 

    问:我发现,本次展览采用了比较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,全方位、多层次地展现了松阳的乡土文化。

    叶高兴:是的。此次展览,集合了松阳摄影人的200幅(组)摄影作品,分为“自然生态”、“历史沉积”、“乡土民情”三个单元,每个单元下设若干个小类,分别是田园、生灵,文物、村落、器用,农事、民俗、生息、肖像、百工、集市。展览以“这一方水土”为主题,结构性地对松阳境内的人文生态作出丰富的视觉描述,全方位地展现松阳独特的自然景观、人文风貌和社会演进。

    这次展览,我们征集到一批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的黑白照片,选择了一部分,归入“生息”予以现场展览。网络展览则单列“旧影”小类。

    郑忠民:值得一提的是,筹办展览之初,我将展览的方案发给刘树勇老师看,刘老师在百忙之中,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,我们非常感动。根据刘老师的建议,我们增加了“农事”这个小类,“野鸟”和“昆虫”小类合并为“生灵”。后来,我们又增加了“民俗”、“肖像”小类,使得分类更加科学合理,既参照了文献档案的分类方法,又结合松阳的乡土文化和文献摄影现状。其他一些专家、老师、朋友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,在此一并表示感谢!

 

    问:这个展览除了在松阳县博物馆展览外,还要进行网络展览。对此你们是怎么考虑的?

    郑忠民:我们觉得,松阳当地的现场展览主要是给松阳人看的。春节期间,大家相对空闲些,在外地学习、工作、经商的松阳人多会回家乡过年,这样,观展的人会比平时多得多。但是,如果仅仅限定在松阳本地展览,影响是非常有限的。我们想把松阳的传统文化和松阳的文献摄影推出去,这就需要加强媒体的宣传。目前的支持媒体有腾讯网图片频道、浙江摄影网、《处州晚报》、《丽水摄影》杂志、丽水摄影网,另外丽水电视台也准备搞一个专题节目。展览作品会在支持的网络媒体上进行网上展示。现在是互联网时代,我们要充分运用好这个平台。

 

    问:网络展览的片子和现场展览的片子是一样的吗?

    郑忠民:基本上差不多。由于展览空间的限制,现场展览展出200幅(组)摄影作品。网络展览的摄影作品作了适当调整,比如前面谈到过的增加“旧影”小类;考虑到春节期间展出,白事照片现场不予展览,只进行网络展览;展览作品的数量也有所增加,有225幅(组)。

 

    问:展览的图片既有单幅,又有组照,这是出于哪方面的考虑?

    叶高兴:原来,我们打算是入选200幅单幅作品的,后来在选片和组稿的过程中发现,一些小类和题材用单幅显得太单薄了,甚至说明不了问题。比如乡村的民俗都有一套既定的程式,你很难用一张照片表述;器用如果用单幅,就觉得丰富性不够,把同类或者有联系的器用组合在一起,就有看头了;还有文物也是这样,可以多角度、全方位地展现文物的风采,这非组照莫属。其他小类中也有少数组照。

 

    问:我注意到,参展作品的题名都是很实在的,不同于一般的展览。

    郑忠民:这是由展览的文献性质决定的,题名只要能说明画面的内容就行了。如果取比较“虚”的题目或者过于诗化,反而会削弱其文献价值。分类的题名也尽量朴素一些。

 

    问:参展作品大多也是很朴素的。

    郑忠民:对,这不是艺术摄影展览,而是文献摄影展览,选片的标准肯定是有所不同的,关键要看能否很好地承载和传播信息。因此影像的信息量是最重要的,过于完美的画面反而会削弱信息量,观众观看时都去关注美的光影、色彩等了。就是“田园”小类中的“风光”片,也是包含了充足的信息的,比如表现山峰、丘陵、湖泊、溪流、植被等地貌特征以及梯田、茶园、村庄的布局和建构等。当然,文献摄影并不是可以随手乱拍的,也注重摄影语言的运用,我们平时说的要“讲究”,就是这个意思,呵呵。

 

    问:策展过程中遇到过困难吗?

    郑忠民:此次展览,从筹备到展出只有两个月的时间,很是仓促。年终大家本来就很忙,我们只好加班加点地做,疏漏难免,肯定有不如意的地方。比如大家都没有太多的时间对自己的好作品进行一次大搜索,平时使用的多是参赛类的片子,不一定适合文献摄影展览。还有,通过策展选片,我们发现,影友的影像记录题材还不够广泛和全面。比如“生灵”小类主要展示松阳的野鸟和昆虫,我们有这方面的摄影高手,但其他野生动物种类还不够丰富;“农事”小类本来应该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,但征集到的养殖业照片不是很多,质量也不是很好,除了选入一幅水产养殖的片子外,家禽家畜养殖的片子未予纳入,而在“集市”小类中体现;大家平时不太注意拍摄环境肖像,故“肖像”小类显得单薄了些。

    叶高兴:这次展览征稿,我们发现,虽然松阳的文献摄影经过了很漫长的发展,成绩是不错的。但是,好多题材征集不到片子。比如,我们有烙薄饼皮的片子,包薄饼和吃薄饼的片子我们拍摄了没有?松阳地处浙西南山区,云雾偏多,云雾片也偏多,除了云雾,我们的风景、自然、地理摄影还能拍摄些什么?松阳各地的民俗,我们都有影像记录吗?就像忠民说的,农事中的种植业片子很多,为什么养殖业的片子很少?“肖像”小类为什么显得单薄?等等。作为摄影者个体来说,不可能穷尽所有题材。但作为上百人的松阳摄影队伍,出现影像记录题材的空白,本身就是有问题的。

    第一次搞这样的展览,不可能完美的。有遗憾没有关系,今后可以继续完善。我认为,作为一个地方的比较全方位的摄影展,肖像不可缺少,就如一个地方的门面。所以,“肖像”小类可以先建立起来,征集到的片子不多,少点也没有关系,以后再补充。设置这样的小类,对今后松阳摄影人的拍摄,会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。

 

    问:还有其他问题吗?

    叶高兴:征集到的一些影像素质不是很高,看来摄影技术还需要进一步修炼。更为重要的是,不少影友不重视保留原始影像。有的没有对拍摄的照片进行分类整理,以方便检索,以致找不到原片。有的在制作过程中直接覆盖了原片,很是可惜。更有的因相机设置失误,拍摄的本来就是小图。

 

    问:原始影像很重要吗?

    郑忠民:很重要,非常重要!但多数影友没有意识到原始影像的重要性。未经处理的原始影像(包括底片和数码原件)是证明作者著作权的原始依据,是证明影像真实性的直接证据,也是进行后期制作的初始样本。通过调用原始影像,我们发现了部分应征作品是PS合成或者过度PS的,比如修掉电线以及其他杂物等。找不到原片,除了明显PS的以外,我们很难认定文献影像的真实性。还有,不少作者对照片进行了过度调整,比如过度裁剪、锐化、加灰、加暗角、加反差,高光、色彩溢出等。没有原片,我们很难保证参展作品的质量。有的作者为了网上发片,对原片进行制作、压缩,且将原片覆盖,导致像素太低,无法满足现场展览的要求,不少好片因此与展览无缘,很是可惜。

    我从2000年开始搞摄影,2005年开始使用数码相机,所有的底片和数码原片按照时间、地点的顺序排列,查找很是方便。2007年之后,使用RAW格式拍摄。由于RAW文件记录的是影像的原始感光数据,不管是作为著作权和真实性的重要证据,还是方便后期制作,保证影像质量,RAW格式都具有天然的优越性。

 

    问:PS的过度使用一直是新闻、纪实、文献摄影的热门话题。

    叶高兴:我们反对文献影像的过度PS,更反对文献影像的后期合成。这次展览,由于少数作者的少数片子无法提供原始影像,我们也就难以保证这些片子的完全真实性。今后搞文献摄影展览,可以考虑设定“未提供原底片或者数码原片的,不收入展览”的规定,以保证影像的真实性。

    郑忠民:我们的征稿启事里明确规定:应征作品“要求影像清晰,内容真实,没有加工处理,不接受合成照片”。但还是有少数摄影人提供了合成作品,看来他们对PS如何运用的问题,还是存在模糊的认识。我觉得,对于商业、创意、观念以及当代摄影,PS完全是可以大胆运用的。但新闻、纪实、文献等摄影门类,是不允许过度PS的,主要是不能在画面上增加、减少元素或者进行粘贴、合成。而且,我一直认为,社会生活类的摄影题材是不适合过度PS的。

 

    问:对于摆拍,你们如何看?

    郑忠民:明显摆拍的影像,我们不予选入。但是否摆拍的情况只有拍摄现场的人员知道,我们难以进行明确的鉴定。对于老照片,我们不必强求,因为它们实际上“真实地”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特征,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松了对我们这个时代影像的要求。和PS一样,不是说不能摆拍,而是要看摄影的题材和类别是否适合摆拍。这同样需要引导,形成摄影人的自觉。

 

    问:对影展中发现的问题,你们准备怎么办?

    叶高兴:我觉得,展览结束后,有必要召开一个总结会,把遇到的诸多问题摆出来,对影友今后的拍摄有个借鉴、提醒作用。

 

    问:你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策划这个展览的?

    郑忠民:我们本来就是很好的影友,而且特别有缘,2010-2011年一起参加丽水摄影研修班学习,一起赴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进修摄影,一起参加《土地·岁月·人民——丽水纪实摄影展览》,平时也经常一起组织活动或者外出拍摄。而且,我们都想为松阳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文献摄影的发展做点事情,于是就一起搞展览了。

 

    问:在策展过程中,如何做到分工配合?

    叶高兴:我们两人的分工各有侧重,又协调配合。比如我负责展览照片的征集和初选,然后两人讨论确定参展作品。忠民负责策展人语等相关文字的起草,经过不断的讨论和修改,最终定稿。在媒体的宣传方面,我主要负责联系平面媒体,忠民主要负责联系网络媒体。至于参展作品的制作,我们各负责一部分。

    郑忠民:另外,承办单位松阳县博物馆负责解决展览场地、资金,以及与我县相关部门的联系,争取支持。其他相关单位也出了不少力。这个展览的成功举办,是大家齐心协力,辛勤劳动的结果。布展那天,有空的影友都赶过来帮忙,因事未到的影友也给予了很大的精神支持,真的很是感激!

 

    问:两个人一起策展,会不会遇到难以统一意见的情况?

    郑忠民:肯定有啊,还不少呢。有时我们会争论得面红耳赤。我们都是比较固执的人,相互坚持自己的观点,当然最后还是要统一意见的,否则就没法策展了,呵呵。

    叶高兴:我们的策展理念基本上是一致的,只是对一些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,导致有所争论。其实,有争论是好事。如果没有争论,我们也不会成为好朋友。比如,平时拍到好片,我们都会相互点评。如果双方都当老好人,不提意见,那相互的交流就没有意义了。

 

    问:你们是展览的策展人,也是展览的参展者。你们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?

    叶高兴:作为策展人,要对展览的总体质量负责。而策展人的参展,可以带动广大影友积极参与展览。

    我和忠民基本上各个类别、题材的片子都有。在选片过程中,对于相同题材的作品,只要影友的作品质量还行,我们都会让他们参加,而雪藏自己的作品。我们要尽量让更多的松阳摄影人参与展览,这次的参展摄影人共有35人。只有“百工”小类没有征集到好片,全部用了忠民的片子。另外,松阳县博物馆提供了部分文物照片。

 

    问:你们认为,这个展览有什么特色?

    郑忠民:首先,如前所述,这个展览采用比较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,全方位、多层次地展示了一个地域的乡土文化。其次,引入策展人制度,保证了展览的学术性和专业性。再次,这是一个当地摄影人策划的县级大型文献摄影展览。第四,现场展览和网络展览相结合。第五,现场展览的展期较长,至少持续一个月,根据需要还可以延长;网络展览则是没有期限的。这与一般仅延续三五天的展览有所不同,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展览。

 

    问:刘树勇老师策展的山西古交影像方志展览是专家策划的,或许当地摄影人自己策划的县级大型文献摄影展览,在全国还是首个呢。

    郑忠民:我不知道是否是全国第一,至少是不多见吧。这个展览,既不同于政府部门搞的展示当地秀美风光和建设成就的宣传性展览,又不同于摄影家个性化的作品展览,其意义和价值会在今后逐渐显现出来。

 

    问:对于关注本土的文献摄影,你们还有什么思路?

    郑忠民:由于筹备时间、展览空间及图片来源的局限性,本次展览的主题定位为松阳的生态、历史和文化,主要偏向农耕文明的演进和现状。我们认为,搞这样一个展览,除了展示本土文化的影像外,还可以借此机会建立起本土影像档案库的框架,今后逐步补充、丰富,并扩展到城市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。如此,再经过多年的努力,我们可以建成松阳的“影像方志”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本次展览仅仅是一个开始。

 

    问: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和措施吗?

    叶高兴:我们的“影像方志”概念是在2008年组织拍村活动后渐渐思考形成的。全县401个行政村,我们已经拍了300多个,留下了不少乡村影像。但从“方志”的内涵和外延来说,还是明显不足的,我们还少了关于城市、工业、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。接下去,我们准备组织影友把拍摄的重心转移到这些方面上来,逐步积累片子,然后推出“松阳本土摄影展”的城市部分。

 

    问:让我们拭目以待,同时祝愿松阳的摄影越走越好!

    叶高兴、郑忠民:非常感谢!

二〇一二年一月